网站导航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追溯“12年科学技术远景规划”(上)
时间:2024-04-24 08:18 点击次数:167

  新法白酒是由周总理主持、600多位我国各行各业科技精英参加制定的《1956~1967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指导下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可以说和两弹一星一样,其意义极为深远,关系到今天中国白酒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我国白酒生产在12年科学技术规划中“酒精改制白酒”科研项目的引领下,经过10多年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努力,新法白酒的产量已占白酒总产量的70%,实现了白酒生产的基本现代化。

  然而,这一重大成果却被一些人误解了,把它说成是上世纪60年代我国困难时期,为解决粮食困难采取的权宜之计。这种观点,极大地贬低了我国国家级科研项目水平,有损我国声誉!同时,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提出的做法,显然不利于白酒行业的健康发展,不利于中国白酒的现代化,故不得不撰文予以探讨。

  12年远景规划是指《1956~1967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这个草案是国务院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迅速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的指示精神,从1965年4月开始,组织600多名中国科学技术专家,并邀请20多位苏联专家,经过半年的研究和讨论制定的。规划提出了国家建设所急需的57项重要科学技术任务和616个中心问题,并指出了各门类科学的发展方向。这个规划的实施,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迅速发展 (《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673~674页)。

  总理在实施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开创新局面中说:其中1956年开始实施的“12年科技规划”影响最为深远……,百废待兴,老一辈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提出制定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2006年1月12日新华网)。

  《光明日报》2009年9月2日发表一篇文章——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中指出:我国在短时间内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相对齐全的科研机构和部门。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渐恢复,国家设想在第二、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全面大规模地开展经济建设,全部或部分完成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改造,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个总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制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工作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为了系统地引导科学研究为国家建设服务,中央政府开始着手制定新中国第一个中长期科技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随后,在周恩来总理的领导下,国务院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调集了几百名专家学者参加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纲要(草案)》在几经讨论修改后,于1956年12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后执行。最后该文指出:“12年科技规划”的实施对我国科研机构的设置和布局、高等院校学科及专业的调整、科技队伍的培养方向和使用方式、科技管理的体系和方法,以及我国科技体制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日报》责任编辑方静在《“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精神永存、永垂不朽》(人民日报2009年11月7日)一文中写道:1956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制定新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1956~1967年),钱学森同志担任综合组组长,主持起草建立喷气和火箭技术项目的报告,为推动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工业、农业、国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上海解放日报》出版的“报刊文摘”2011年10月19日转载了《中国白酒变形记》(美国时代周刊2011年10月13日文章,作者王丽榕),文中说:1956~1967年科学技术远景规划中有一个课题是“酒精兑制白酒”,这与、氢弹和火箭并列在同一纲要内……,如果倒退55年,“酒精勾兑”的白酒可谓高科技产品。

  从上面介绍中可以看出,12年远景规划对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创新具有深远影响。《酒精改制白酒》研究就是在众多轻工产品中,唯一列入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中的一个课题。

  足见当时周总理和包括酿酒专家在内的科技精英,为改变我国传统白酒生产落后面貌的重视。那么,《酒精改制白酒》研究项目究竟取得怎样的成果呢?

  1964年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北京酿酒总厂,龚文昌先生率先移植董酒生产方法,用固态法白酒酒糟入窖,重新发酵并添加食用香精,底锅加入酒精串蒸香醅,生产红星牌新法白酒,受到北京及华北市场的欢迎。

  1967年轻工部发酵工业科学研究所,根据1965年茅台试点发现己酸乙酯为茅台窖底香酒及泸州老窖酒的主体香气成份这一成果,部发酵所熊子书、胡国栋等人,利用天津合成化学厂石蜡氧化后的尾酸,合成了己酸乙酯并在天津合成化学厂小规模生产,产品通过了小白鼠毒性试验。该所应用天津合成化学厂生产的己酸乙酯和其他食用香精,用酒精配制了一种浓香型白酒,在青岛酒精厂投产。同年邀请不少厂家在青岛开会推介这一方法。

  1967年天津酿酒厂钟国辉用传统白酒的尾酒与酒精相结合,创“尾酒勾兑”新法白酒工艺。产品受到消费者欢迎,生产快速发展,到1979年,该厂新法白酒产量已超过该厂传统白酒最高年产量,达5000多千升,该厂设计年产量为3000千升。到1991年该厂新法白酒产量,只佳酿酒一个品种产量就达1.8万千升,为该厂传统白酒产量的4倍。

  大约在1972年,内蒙轻化所在呼市酒厂进行以粮食为原料,通过液态发酵、液态蒸馏方法生产白酒试点,被简称为“一步法”,而把酒精改制白酒称为“二步法”。以后有北京通县、昌平等几个厂学习了“一步法”。1979年天津直沽酿酒厂,也学习了“一步法”。但这些厂生产的“液态法白酒”,终因质量不能为消费者接受,“一步法”最终被淘汰。

  1972年辽宁轻工所姜定国先生在金县酒厂进行新法白酒试点,聘请周恒刚先生当顾问,周先生当时由轻工部下放到河北省廊坊地区工业局工作。该试点成果概括为“液态除杂、固态增香、固液勾兑”。这一工艺方法不仅在辽宁省得到应用,对全行业新法白酒发展影响巨大。应该指出的是金县试点时是用单塔生产酒精,而天津酿酒厂生产新法白酒的酒精,是用两塔生产的医药酒精。

  改革开放后,随着传统白酒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检测手段的应用,白酒微量成分认识不断深化,以及各种白酒风味物质香型数学模型的建立,白酒发酵中“美拉德反应”的认识及应用,各种调味酒的开发以及二氧化碳临界点萃取技术在白酒尾酒等风味物质提取中的应用和勾兑技术的完善等等,使新法白酒出现了“繁花似锦”的大好局面,既有大众白酒,又有中高档白酒。

  又由于新法白酒具有节粮、节能等功效,总体上降低了劳动强度,改变了白酒生产面貌,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等诸多好处,使新法白酒今天成为白酒行业的主导产品,产量达到白酒总产量的70%,成了消费者和生产厂家喜爱的产品。

  不可否认,由于当时认识水平的限制,在解放初期,出现过粗制滥造、称为“三精一水”白酒,即用酒精、糖精、香精加水制造的白酒。这和12年远景规划制定后的新法白酒的研究成果,不可同日而语,决不可混淆。

  12年科学技术远景规划实施后,在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一些科研所和工厂,对酒精改制白酒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探索,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通过探索,最终形成了一条工艺路线,即以白酒泰斗周恒刚先生概括的“液态除杂、固态增香、固液勾兑”的工艺路线,并为众多厂家生产中应用。但由于当时处于文革时期,可能由于未能很好总结和宣传这一成果的原因,致使一些人未能了解这一成果,导致今天仍然出现不同的看法和分歧。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跟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8 傲视皇朝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