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责任”
时间:2023-05-26 16:52 点击次数:180

  1月15日上午10时,阳光和煦,微风轻拂。上海科技界300余人在上海龙华殡仪馆送别为我国“两弹一星”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大师袁承业先生。

  1月9日晚,“两弹一星”功臣、著名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袁承业,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与世长辞,享年94岁。

  袁承业先生逝世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和社会各界纷纷发来唁电、唁函,并敬献花圈和花篮。

  许多科技人员表示,袁承业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科学成就和崇高精神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中科院院士、上海市科协主席陈凯先表示,作为“中国萃取剂化学之父”,袁承业穷毕生精力,为中国的核事业和工业发展,全心倾注了智慧和精力。直到九十高龄,他依然在为我国战略资源锂的提取、回收和利用,殚精竭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瞻仰大厅两侧一副对联“萃取磷化升蘑云惠神州,赤诚报国功在千秋;励精图治润桃李泽后学,风范永存薪火相传”,概括了袁承业的一生。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责任!”这是他一生的格言。袁承业1924年出生在浙江省上虞市小越镇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袁开基毕业于金陵大学,是一名有机化学家。为儿子起名“承业”,就是希望他能够“子承父业”。

  1948年,从国立药学专科学校(中国药科大学前身)毕业后,袁承业在上海人民制药一厂任技术员。1951年7月,他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公派留学生,赴莫斯科全苏药物化学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当时,他一点俄语都不懂,在去莫斯科的火车上刚开始学字母。靠着一位苏联老太太每天辅导几个小时俄语,他开始了在苏联的学习和工作,并于1955年9月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论文答辩,获得苏联科学副博士学位。

  1955年10月,袁承业学成回国,在化工部医药工业管理局任副总工程师,1956年9月调入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从此踏上了有机化学的科研人生路。

  多肽合成、电离辐射化学防护药物、防毒浸渍剂袁承业在中科院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进展。随后,国家安排的一项更重要、更艰巨的任务落在了袁承业肩上。

  袁承业先生是中国萃取剂化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立足基础、着眼应用,在国家需要和科学探索之间找到了最佳结合点。

  1959年,为了“两弹一星”等国防任务急切需要,他毅然从已取得良好进展的氨基酸与多肽合成药物研究改行,组建并领导核燃料萃取剂研究组。

  “国家的需要,就是自己的责任。”强烈的理想信念打消了袁承业对改行的疑虑,他决心自力更生为我国的研制贡献力量。

  经过一年多努力,袁承业带领研究组胜利完成了核燃料萃取剂的研究任务,成功研制出P-204、N-235和P-350等一系列关键萃取剂。1964年,我国第一颗爆炸成功。

  “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后来在回顾这段历史时说:“提取铀的萃取剂研究,在当时是对国防建设起关键作用的,没有它,就提不出铀。”

  袁承业因此获得国防科工委颁发的“献身国防事业”的奖章与奖状,1997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1999年,作为中国科学院40名代表之一,袁承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的接见。

  在完成国防科研任务后,袁承业又带领团队成功研制了一系列新型实用的萃取剂,并得到广泛应用,其中11个品种的萃取剂实现了工业化生产。这些萃取剂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萃取剂工业的全部。

  即使已到耄耋之年,他仍然倾心关注科技前沿。中科院上海有机所所长丁奎岭院士告诉记者,钍基核能锂同位素分离、青海盐湖锂资源,这些关乎国家战略需求的课题,一直受到袁先生的关注。十几年前,他就提出,要注重锂资源的回收利用,珍惜这一战略资源,果然在今天成为科研和产业的热点。

  上海有机所党委书记、中科院有机氟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胡金波说,袁先生为这些国家重大项目付出了很多心血,却连名字都坚持不出现在项目书中,如此不计名利、一心为国的精神,为科研后辈在面对社会纷繁芜杂的影响时,点亮了一盏指路明灯,“他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袁承业还有一个身份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博士生导师,他先后培养了40多位研究生。袁承业把研究生的培养看作自己科学研究生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坚持“研究生注重的是培养,不是当劳动力使用”和“研究生的培养不能只靠导师,还要靠导师研究团队的集体智慧”。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跟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8 傲视皇朝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