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浙江日报
时间:2023-05-26 16:52 点击次数:136

  今年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是两位年逾八旬的老院士:王忠诚和徐光宪。他们也由此成为奖励大会上最引人关注的新闻人物。

  我国神经外科的开拓者之一、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王忠诚院士,9日荣获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王忠诚,男,1925年12月生于山东烟台,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北京天坛医院名誉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王忠诚为建立发展我国神经外科事业做出了许多创新性贡献。他率先提出了“脑干和脊髓具有可塑性”的观点,对打开医学界的“禁区”——脑干肿瘤手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迄今已施行手术1100余例,手术死亡率低于1.0%。在此基础上,他又悉心研究脊髓结构及功能,得出“脊髓对于慢性的肿瘤压迫也同样具有可塑性”的结论,他带领团队已施行髓内肿瘤手术2500余例,无一例死亡和手术致残,手术水平居世界领先。他提出的“脊髓缺血预适应”的观点,对防止脊髓内肿瘤术后瘫痪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上世纪50年代,王忠诚为提高神经外科诊疗水平,在缺少资料及设备的情况下研究脑血管造影术,忍受了大剂量放射线余份病例,编著了我国第一部神经外科专著《脑血管造影术》,使当时的神经外科诊断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60年代,他首先在国内采用并推广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施行逾千例动脉瘤手术,使该病死亡率由10%降到2%以下。70年代,他率先在国内开展并推广颅脑显微手术,第一次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完全切除垂体腺瘤并保留患者的正常垂体功能。80年代,他摘除了直径为9厘米的巨大动脉瘤,至今为世界罕见。

  王忠诚创建并扩建了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和天坛医院,使之成为亚洲最大的神经外科基地。近年来,他先后成立了“北京神经外科学院”和“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院”并任学院院长。

  王忠诚为中国神经外科事业发展壮大、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他仍然工作在医疗、教学和科研一线,为患者、为学生、为医学事业奋斗拼搏。

  9日上午刚刚获得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徐光宪是我国著名化学家和教育家,至今仍活跃在科研和教育第一线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先后任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1980年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他创建了北京大学稀土化学研究中心和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担任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名誉主任。他曾任亚洲化学联合会主席、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等。

  徐光宪坚持“立足基础研究,面向国家目标”的研究理念,将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紧密结合,在稀土分离理论及其应用、稀土理论和配位化学、核燃料化学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科学贡献。他基于对稀土化学键、配位化学和物质结构等基本规律的深刻认识,发现了稀土溶剂萃取体系具有“恒定混合萃取比”基本规律,在上个世纪70年代建立了具有普适性的串级萃取理论。该理论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稀土分离工业,彻底改变了稀土分离工艺从研制到应用的试验放大模式,实现了设计参数到工业生产的“一步放大”,引导了我国稀土分离科技和产业的全面革新,使我国实现了从稀土资源大国到生产和应用大国的飞跃,为稀土功能材料和器件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大大地提高了我国稀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串级萃取理论的广泛应用提升了我国在国际稀土分离科技和产业竞争中的地位,迫使国外稀土垄断企业纷纷减产和停产,被国际稀土界称为“中国冲击”,影响十分深远。

  徐光宪曾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7)和三等奖(1987)、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和三等奖(1991)、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1994)和科技成就奖(2005),以及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均据新华社)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跟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8 傲视皇朝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